朱自清散文《家》十六篇

2022-09-18 散文精选 阅读:

朱自清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名叫裴贤、求是。他毕业于北京大学。他是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朱自清散文《家》的文章16篇 ,欢迎品鉴!

【篇一】朱自清散文《家》

  朱自清的散文集给我一种感觉,他在教我们一个一个人生的哲理,当然,也有写景的文章,他的散文集洋溢着一股真挚、让人深思的感情。他的散文构思精妙,让人很容易找到文章的中心,并了解。

  文章写了很多故事,有写人的、有写季节的、有写景的、还有写游记的,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匆匆》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只有七八百字左右,但它却用很多例子来表达中心,让人一下抓住;题眼;,文章给我一种亲切感,仿佛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在与我谈话,这篇文章充满了智慧和人生的哲理:;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文章虽然没提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字眼,但从文章里举的例子和反问质疑中,我们不难看出,朱自清爷爷在向我们说明珍惜时间这个道理,他告诉我们日子是一去不返的,新的日子一瞬间就走了,如果抓不住,像流水一样流走;抓住了,向黄金一样珍贵。可见,时间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个谚语也充分体现了时间是用金子买不到的,无论你多有钱,没有了时间,也会慢慢老去,那么,那些钱能干什么呢?时间是无价的,可以说,时间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财富,它与别的东西不同的是:只要珍惜它,多久都用不完,如果你浪费它,弹指一瞬间,它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人生只是短短几个春秋,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好好珍惜它,难道要让时间白白的从你身边流逝吗?时间也是最公正的裁判,不同的两个人,一个碌碌无为,到后来什么也没留下,只留下无穷的悔恨;一个艰辛劳作,换来得是累累硕果,他们的人生闪烁着耀眼光彩。

  朋友,从现在开始,好好的珍惜时间吧!让我们一起做时间的主人,好好的驾驭它!

【篇二】朱自清散文《家》

  我年少时,常站在我家屋后的山岗上,眺望天柱山上的落日。
  记得祖母说过,四百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原始森林,树木遮天蔽日,杂草丛生,荒芜人烟。有一天黄昏,一位姓操的青年挑着一担稻箩,里面坐着两个孩子,身后跟着一位背包的女人,从鄱阳湖瓦雪坝长途跋涉而来,看到这里地形地貌,觉得适合开荒种地,于是,伐木盖房,繁衍生息。如今后裔人丁兴旺,散布海内外。
  我猜想自洪荒第一朵乌云出现在皖西南上空开始,这片丘陵地带就雨量丰沛。我的印象里,春季雨水多,细雨淅沥,村庄里的柳树、桑树、泡桐树、刺槐树、梧桐树,以及远方的青山都笼罩在烟雨中,鸟儿、野兔、田鼠、黄鼠狼……隐遁得无踪无影。而到春日朗照时,草儿绿了,桃花艳了,刺槐洁白的花开了,泡桐紫铃铛花香了!……村里村外,芳香四溢,蜂飞蝶舞,鸟儿啁啾……
  记得有一年新学期开学时,天公好像开恩,收起了雨丝,轻风吹拂着潮湿的柳枝。
  前天晚上,我听姐姐说家里没钱缴学费,心里的一点热望彻底浇灭了。最近几年,家里没有收入来源,无可奈何时,祖母背大米到镇上叫卖,换些钱维持生活。今天,德兵路过我家门前,喊我上学,我不敢答应,躲在窗后,看着他和几个伙伴说笑着走远。
  我郁闷地坐在床上。祖母迈着小脚进来,微笑着说:;走!我送你去学校;。
  ;我不念了。;我的话里带着一点哭腔。
  ;孬子!办法总是会有的,走!我去求老师宽限些日子。;
  听到祖母坚定的语气,我看到了一丝希望,于是,跟在祖母的后面走出家门。
  从我家通往学校的路,穿过田野和村庄,路上布满泥泞。祖母踩着泥巴,身体摇摇晃晃。我跟在后面,真担心她会摔倒。
  她边走边絮叨着:;你爸爸临终时,不放心你,叮嘱我,要把你带大。孩子!要记住,可怜人家的孩子,不念书就没有出路!;
  我含含糊糊地听着祖母的话,心里有些悲凉和忧伤。正走着,突然,祖母停住了。我一看,到了河边的斜坡上。她望着斜坡上的泥泞,不知道怎么下脚,瞅瞅别处,没路走。祖母回头对我说:;来,把我牵着;。
  我伸手过去,抓着祖母的干皱冰冷的手指。祖母侧身,伸出左脚探着下坡,站稳,提起右脚,左脚往下一滑,祖母失去支撑,;哎呦!;一声,摔到半坡的泥浆中。我看到祖母滾在泥水里,吓坏了,急忙跑过去,扶起她。祖母忍着痛,努力撑起自己身体。
  我的眼泪涌出来,哭着说;不念了!不念了!;
  祖母让我搀扶着,走到河边。叫我在河边扯了几把枯草。祖母擦掉蓝褂子和灰裤子上的泥巴,拿着草把伸进冰凉的河水里荡了荡,搓了搓,泥污涤清了,又在身上地擦了一遍。衣服都湿透了。
  祖母扔掉草把说:;以后记住,好好念书。;说完,欲言又止,仰起头,仿佛在天空那片薄亮的云隙间,看见了父亲,他在说着嘱托;又仿佛是看见了观音菩萨,慈悲地凝视着她……四周是迷蒙的雾雨,没有路人。我仰望祖母,她坚毅神情像一种光辉落入我的内心。我隐隐觉得冥冥之中有个明媚的世界,那里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也许,祖母就是凭借着这股勇气和力量,经历了三儿三女的夭折和丈夫客死江南的悲痛,依旧能挺着身躯,在泥泞的路上,带着我前行。
  我把祖母指进校务处,生怕被同学看见,溜到教室的背后小树林里,焦虑不安地等待。
  一小时后,我估摸着祖母把事情说完了,才忐忑不安地回到校园。
  我刚进校园,几个同学就涌过来,七嘴八舌地说: ;基文,你奶奶正找你呢!;并簇拥着我走向祖母。
  我远远地看见祖母微笑地走来。她高兴地说 ;校长答应免掉一半学费,剩下一半一个月后缴。;
  我们走出校园,雨停了,天明亮起来,清风吹拂,空气中浮动着清新温煦的气息。春雨后的麦苗,像水洗的翡翠闪耀着惹人喜爱的光彩,微微颤动;白杨树被洗涤后,蒙上一层圣洁的光泽。在这清新爽朗天气里,万物萌生,充满着梦幻和希望。
  安心读书,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午饭过后,我在上学的路上,看到阳光照着村边的水沟,潺潺流水泛着金光,几条小鲫鱼逆水游动。岸边的柳树爆出星星点点的绿芽。我过石板桥,走出村庄,在田埂路上,看见秧田里隆起一堆堆土包,白烟袅袅,散发出浓烈的稻草的烟火味,像是一种源自远古的祭祀,预示着春耕开始了。山冈上麦子郁郁葱葱,熬过冬天,焕然一新。
  走过桥东,出现一片田野。站在河岸眺望南方,泉水山兀立,有股神秘的气息。外婆家就在山边的枞林里。据说山顶有座战争时期的碉堡,有人捡过弹壳。有天中午,我独自爬上山,发现了碉堡的石基。在山顶俯瞰,丘陵起伏,直达天际,天地真大啊,长大了我一定出去看一看。这条小河从泉水山迤逦而来。河水清澈见底,小鱼在水草间无忧无虑地游弋。有时候,我走近河边,会突然听到;哗啦;的水声,河面起漩涡,荡起涟漪,我仔细看什么都没有,不由得想起祖母说的水鬼的故事。河岸柳树林立。我常胡思乱想:它们何以在大地面前昂头、在苍穹面前傲立呢?
  河中有座拦水坝,春水泛滥时,我脱鞋蹚过去,河水冰澈透骨。
  过河,是一片平坦的田野。穿过田野,是一座依山而建的村庄,村头是杂树围绕的池塘,塘边有棵芙蓉树,四月里会绽放硕大粉红花,十分妖艳。还有一棵古枫枝叶茂盛,高耸入云,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不知道看过多少操氏族人兴衰荣辱。循坡而上,中间有座幽深的竹林。我常独自徘徊其间,朗读课文。登上山岗,眼前出现一座四合院式的学校——谢山学校。
  在天气晴朗的课间,我会站在校园外,眺望山野。阳光下,谢山的原野像一朵巨大的花朵,散发着花草混合的香气。校园是它的花芯,绿树青竹是它的花萼,田野是它的花盘,村庄是它的花瓣,男孩是蜜蜂,女孩是蝴蝶。
  每天下课的铃声响起,我和同学们从四合院式的学校里散开,有的跑进松林;有的走进麦地;有的从山冈上飞奔而下,在田野上狂奔,好似嗅到了家里饭菜的香味。
  有一天中午放学,天气晴朗,暖和得让人心情舒畅。我看见青蛙在翻耕过的水田里蹦来跳去;紫云英散发出优雅清香,有种异于乡村的贵族气息;金色油菜花绽放,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沁入心肺,摇曳着每一个青涩的心灵……
  我不经意间看见华不时回头瞭望。我顺着他的目光往身后一望,不远处,樱正轻步如云,柔美的身姿在人群中闪动着撩人的风采。
  华蹲下身,慢悠悠地假装系鞋带,同学们从他身边走过,有的莞尔一笑;有的露出轻蔑的神情;有的神情怪异;有的交头接耳……不知道他是因为激动,还是因为同学的目光,刹那间 一层绯红印上了双耳,他不敢抬头。
  我不时回头看他们, 樱从他身边装作若无其事地走过,眼里露出微妙的波动的光,像一缕春光泄进幽深的树林。
  华望着她飘逸的秀发,慢步跟在她后面。他那痴迷的神情,就像闻到了某种神秘的幽香。女孩款款前行,男孩缓缓追随,不远也不近。春风吹过他们的眼眸,吹过;淙淙;流淌的河水,吹过繁花盛开的田野,进入密林……
  读书时光是快乐的,但是每到学校收考试费时,我心里就发窘。我常被班主任叫起来,站在全班同学火辣辣的目光中。有次,班主任喊:;谁的考试费没交?;。我耷拉着脑袋站起来,发窘得像一个等待判刑的犯人。;你交了;。我怀疑自己的耳朵,环视四下,在班主任重复第三次,我才如释重负,像一位被告被宣布无罪释放。我私下里打听才知道是同学桂出资相助。她一直这样的帮助我,直到我初中毕业。当一个人的善良像火焰发出光辉温暖另一颗心灵,必将催生另一颗心中善的种子。正是有她帮助,我才得以继续上学,才能沉醉在校园的风景里。清晨,薄雾弥漫时,我拿着书走进竹林,在露水嘀嗒声中,朗读课文。偶尔,眺望塘埂上踩着青草逡巡的同学,守候着红日从远处树林里冉冉升起,把世界照亮。黄昏,我拿着课本走进枞树林,或依树,或坐地,阅读。枞林里不时传来爽朗的打闹的笑声。余晖收尽,暮霭渐浓,我漫步回到教室。
  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事和风景。一天中午,校园内外阒无人影,寂静无声。我站在坡上两个大树中间,眺望远方,像是上苍有意安排似得,天地间出现一幅美丽的画卷:艳阳当空。远处,树林里走出一位少女(桂),向日葵色的上衣在风中飘摆。田野上油菜花盛开,她步态悠然,漫步在落满金色花瓣的小路上。她为何得走如此缓慢?因为花、蝴蝶,还是花海里四溢的芬芳?我思忖着,找不到答案。

【篇三】朱自清散文《家》

  郁达夫曾经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里说到:;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之外,文章之美,就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着超乎寻常的美的感染力,他丰富的艺术经验需要我们予以认真地总结。大体说来,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

  1、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散文的艺术魅力,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散文具有;文眼;,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才会有虚实,剪裁才会有详略,结构才会有疏密。

  朱自清的散文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一开篇就;揭全文之旨;——;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作品写小路的;静;,写月色朦胧的;静;,反衬自己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又以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

  《背影》也是篇首点明题旨:;我和父亲不相见已有两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围绕;背影;对各种材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布局。首先是由远及近,回叙父子奔丧时的相聚,细数父爱的种种表现,定下深情怀念的基调。接下来写父亲;终于不放心;,亲自;送我上车;的情景,初步揭示了父对子的挚爱之情。这些简炼的叙述,为即将推到面前的;背影;作了必要的铺垫和蓄势。再接着对父亲买桔子的;背影;集中描写渲染,一方面极写父亲行动的艰难,真切地表现父对子的深情关怀。另一方面突出;我;的动情,表现了父对子的感激思念。最后概述父亲老境的凄凉颓唐及始终惦念儿孙的厚爱。并通过读信时的心境描写,让;背影;第四次出现,首尾呼应,感情回荡。

  2、浓郁的抒情色彩。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①、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

  在散文的创作中,朱自清常用的是;写实主义;的方法,注意抒写自己的真切感受。在那些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儿女情长的散文中,如《给亡妇》、《儿女》等,都善于通过娓娓动人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获得另一番抒情的;声色;。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叙写的是一些朴实而生动的感情细节。在叙事中,融进了真挚的情感。在通常的情况下,要表现人物的感情,往往要写这个人的正面,写他的表情、眼神等,唯恐给人印象不直接。但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却不写父亲正面的形象而写了父亲的背影,切合人物特定的关系和场合。孩子大了,尤其是男子,他虽然很爱自己的父亲,但这种爱比较含蓄,不那么外露。在离别的时候,明知父亲很哀伤,他不会特地从正面去细致观察父亲的表情,只会在父亲转过身去时,表面装着毫不经意,而实际上是很注意地从侧面或背后去看父亲,而且也只有这时才好意思看仔细。所以,作者以背影为中心来写,正是他抒情真实的地方。

  在作品中,作者围绕;背影;铺陈其事,这个重心四次点题,虚实并用,疏密有致。作品开头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有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第一次提到;背影;,只用一句用简笔就点破了;背影;题旨。接着作者文笔荡开,先不直接写背影,却转而从回家奔丧写起,祖母的亡故,家庭的亏空,光景的惨淡,父亲的'赋闲,从北京、徐州、南京等地一路写来,有条不紊而又要言不烦。其中再三强调的是父亲自己忍住失母的悲痛,却劝慰儿子,初步展示了父亲爱子的内心活动,为背影的出现涂上了悲凄的抒情底色。以后,通过父亲过铁道,攀月台,买桔子这一情节,着力刻画父亲的背影,把抒情推向高潮。这是第二次提到背影。用繁笔细腻的刻画,写得委曲婉转。写父亲;迂;的行为: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铺大衣、叮咛;我;、嘱托茶房等,表现了父亲纯朴忠厚,对儿子关切的心情。当然最精彩、最动人的还是买桔子的白描叙事。作者只是把父亲怎样走到铁道边探身爬下月台,怎样手脚并用攀登那边月台,以及买桔子怎样艰难地抱运回来这一系列动作,老老实实地勾画出来,描写的是买桔子的背影,揭示的是父亲不惜劳苦的深情。作者在这段的最后,妙的是以反衬手法强烈地烘托了儿子对父亲的刻骨思念之情,从而使抒情十分真实深厚。作者叙说自己许多悔恨的情绪,后悔自己当时总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谴责自己;那时太聪明了;,将父亲的一系列所谓;迂;的行为和自己的;聪明;对比起来,通过质朴的生活琐事,将真挚的父子之情富于其中,融情于事,委婉地赞美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第三次提到背影,是描写父亲离开车站时,说;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只虚带一句,文字很简,但父亲那么眷恋儿子,至此也只是黯然分别悄然离去的悲酸惆怅,感情也就包蕴在其中了。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让父亲的背影在;我;晶莹的泪光中映现——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由生离的悲伤发展到死别的预感,感情愈是深沉真挚。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衷情,真切自然而不空泛。其生活细节自然而然地成为感人的;抒情细节;。

  朱自清偏重于叙事的散文感情委婉细腻、诚挚、真切,有别于周作人的冲淡,有别于俞平伯的缠绵,也有别于徐志摩的矫饰,;另有一种真挚清幽的神态;。正是因为他在抒情与叙事结合中追求着一种;真挚;的特色。

  ②、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偏重于借景抒情的作品占较大的比重。在这些作品中,他善于用重彩工笔描绘各种风景画、风俗画,他重视以形传神,尤重形似,主张;以形为本;,;不求形似就无所谓逼真;,孜孜以求的是一种绘画的美。他的写景作品确实也做到了;融情入景;。秦淮歌月,荷塘月色,梅雨瀑布(《绿》),悠悠春风,潇潇春雨,青青春草,艳艳春花(《春》)------经过作者感情的融注,都带上了;个人;的色彩,现出一种绘画美,使感情的抒发也愈具真切、细致。《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品,作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陷入空前的黑暗之中。在现实面前,作者彷徨了,他明白;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两条路他都不愿走,于是走中间道路,以求暂时逃避现实。这篇作品借谈月色掩映下的荷塘景色,来反映作者自己体味的;独处的妙处;,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间的宁静以求超脱。

  作者首先是以细腻生动的绘画式写景来流露这种情绪。他不象一般的作者,将荷塘月色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将这个景象;拆开来看,拆穿来看;,将荷塘与月色本是浑然一体的景象分剖为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个组成部分来写。前一部分重点写荷塘上的景物,以月色为背景,后一部分重点写月色的种种变化,以荷塘为背景。这样分解作两次描写,就能使描写细腻。在对月色下的荷塘进行描写时,作者又作进一步的分剖。先写荷塘的静态美,以;弥望;;田田;;层层;写出荷塘前叶茂密的整体形象,以;亭亭;;裙;写出个体荷叶的秀美,以;零星;;点缀;写出荷花的数量,以;袅娜;;羞涩;写出荷花的体态神情。以;明珠;;星星;;美人;写出荷花的色泽,然后再写荷塘在微风一拂之下的动态美。说微风送来;缕缕清香;,微风下荷叶的波动使荷塘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在对荷塘上的月色进行描写时,作者也进一步的分剖:先通过荷叶、荷花、荷塘写月色,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的洁净,说;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写出了月色的飘忽与宁静。然后再通过树影写月色,有;参差斑驳的黑影;,有;杨柳稀疏的倩影;。这月光与月影的和谐分布,;如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由于作者将描写对象分剖为一个一个组成部分,逐一步加以观察、描写,并从视角觉、听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去表现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质地、大小、数量、气味、声音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就使这篇文章的描写特别细腻。

  在这里,作者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荷塘上,月色下,种种景物,色彩是多样的,情态也各不相同,但都扣住一个;淡;字的韵味。淡淡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象牛乳中洗过了似的花叶,隐隐约约的远山,斑驳稀疏的树影,淡淡的云,微微的风,缕缕清香,这些都是轻淡的。;蛙声;;蝉声;的衬托,;酣眠;;小睡;的比喻,情态也交融在一个;淡;字上。总之,光、影、色、香都是轻淡的,共同形成静美淡雅的韵味,表现出作者的闲情与作者希求恬静的心境相吻合。其中包含着作者淡淡的欣慰,更包含着作者淡淡的哀愁。

  ③、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

  ;理趣;就是诗与政论的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抒情美感。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散文中,继承了韩柳杂说的;理趣美;,又颇受鲁迅杂文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的《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讽刺男女分座的陋习)等,缘事而论,将叙事与议论结合起来,将矛头指向旧社会制度,社会陋习和反动的军阀政府虽然诙谐中含有批判的锋芒,满腔的诗情常常通过热情的呼唤、痛快的议论表现出来。

  总之,朱自清的抒情是与叙事、描写、议论交织起来的。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3、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基调是朴素的,有一种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美。

  首先,作者注意修辞,语言优美,用字遣词功夫颇深,如《荷塘月色》中用;泻;形容如流水一般自上而下普照的月光情态,用;浮;形容薄薄的雾气轻盈的情态,准确而传神。同时,作者善于作比喻、通感等手法,如用;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比喻荷花,用听觉印象的;渺茫的歌声;比喻嗅觉印象;缕缕清香;作通感修辞,用听觉印象的;梵婀铃上奏着的名曲;比喻视觉印象的;光与影;。作通感修辞,文中还有了不少叠词,如;淡淡的;;田田的;;亭亭的;;蓊蓊郁郁;;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使行文气势悠扬婉转,舒徐不迫,富于音乐的旋律美、诗意美,再如《春》。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作者长话短说,以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短句,较有规律的停顿,抑扬有致的句调,构成了和种自然活泼、明快错落的抒情节奏。有口语的音色,更有抒情散文语言的明朗和谐的旋律,烘托出作者赞美春天的赏心悦目的心情。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赋于音乐美、诗美的同时,也兼有朴质无华、蕴藉腴厚的美。作者追求的是另一种美,这就是用词的朴实和口语化。这正为他的为人不虚伪、不浮华、不讲排场和客套。他曾说;用笔如舌;是文章的极境。他说富有;说话风;的作品;读了亲切有味;。《背影》中的叙述语言是口语化的,人物语言尤其如此。父亲的几句话,不仅简洁,甚至朴拙,但却格外生动传情。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揉进生活谚语,将父亲的内心世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父亲决定送儿子上车时,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告别时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话语极为简单,但却表现出了作为父亲的那种;爱子;之心。杨振声说:;风华是从朴素出来,幽然是从忠厚出来,腴厚是从平淡出来。;(《朱自清与现代散文》)。平淡之中包孕了神奇。

  再如《儿女》:

  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茶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急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

  这段话中的语汇,绝大多数来自口语。作者赋予他们特殊的表情达意作用,读起来明白如话,通俗平易,又形象生动,浓缩隽永。

【篇四】朱自清散文《家》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实秋 [1-5]  ,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今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后随父定居扬州。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6-7] 

  1916年中学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成为;为人生;代表作家。1922年,与叶圣陶等创办了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诗》月刊,倡导新诗。次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当时诗坛广泛注意,继而写《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1924年,诗文集《踪迹》出版。1925年,应清华大学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创作由诗歌转向散文,同时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三·一八;惨案后,他撰写《执政府大屠杀记》等文章,声讨军阀政府暴行。1928年,第一部散文集《背影》出版。 [8-9]  1930年,代理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次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数国,著有《欧游杂记》《伦敦杂记》。1932年归国,继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一二·九;运动中,他同学生一道上街游行。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南迁,任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10月返北平,受校方委托主编《闻一多全集》。同时,积极参加各项民主活动。1948年8月12日因胃穿孔病逝于北平,年仅50岁。 [6]  [10] 

【篇五】朱自清散文《家》

  朱自清作为文学研究会早期的重要会员之一,他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新文学运动,先写诗,后写散文,是著名的诗人、散文家。一生著作20 余种,近200 万字。朱自清在创作中严格地恪守着面向人生的现实主义原则,他写的诗、小说、散文虽各有成就,但相比之下他的散文创作更为成功,影响也最大,先后成集的有《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成员,他的散文是面向人生的。正如1922年写的《背影 序》讲到散文在;近三四年的发展;时说:;⋯⋯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自谦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的我;的朱自清,从未与他所处的时代隔离。用文学写人生,便成了他写作的当然的宗旨。 

  谈朱自清散文的艺术成就,一般指他前期的散文创作。这些创作;漂亮和缜密;,对于创建白话散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一.朱自清的散文温厚、朴实、自然,贮满一种真情美。 

  散文是长于抒情的文体,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尤应当抒写;作者心灵的歌声;。朱自清的每篇散文均是表露自己感情和心灵的艺术品。朱自清对不同题材的文章,追求不同的表现风格。他的偏重于叙写身边琐事的散文以委婉缠绵见长,偏重于写景状物的散文则见细致绮丽,而偏重于议论的杂感之类却又表现得机智深沉,而所以能达到这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核心在;真情;。他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抒情、叙事、描写、议论熔于一炉。《背影》叙写的是平常生活中一桩桩平凡无奇的事,但一旦将注入;真情;的一件件小事汇总起来,凝聚到;我;身心为之一震的年迈父亲的背影上,那种子对父的舔犊深情找到了;喷火口;,从而产生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菏塘月色》虽展现的是一幅朦胧月色中的荷塘美景图,却又交织着作者;心里颇不宁静;的缕缕淡淡的哀愁思绪,融景入情,文情并茂,这里的;情;是多么的委婉、真切。 

  二. 朱自清的散文构思精巧, 结构严谨、和谐。 

  散文贵有;文眼;,;眼;是散文艺术构思的焦点。朱自清善于把散文的思想和艺术有机地统一在一个焦点上,精巧而不露雕琢之痕。《匆匆》的焦点统一在;轻;字上,全篇轻轻悄悄,五百来字数,结构精巧,多数句子五六个字,简短伶俐,一连串疑问不求答,飘忽即过,燕子杨柳、轻烟飘风、薄雾游丝,一切都是那么轻灵,但这种轻灵的美又与作者;不能平;的沉重心情统一在一起,艺术地表现出一个正直知识青年在风华年月里对生活的思索与人生的选择。《春》中;一年之计在于春;是作者构思的焦点,全文工笔细画的春天的自然景物,春天的生机和创造力,就是为了写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写人们的创造精神。朱自清的散文是用艺术的珍珠串起的晶莹闪光的项链,精美、和谐、匀称。在结构形态上,有象《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执政府大屠杀记》、《背影》等以叙述线索缝合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的各种材料的结构方式,也有象《冬天》、《春》等以内在的思想感情连辍各种不相关联的;画面;或;片段;的结构方式,尽管方式不同,但都给人有紧凑、严谨的整体美。《绿》起首是;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末尾写到;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首尾呼应而又变化无穷。《荷塘月色》开头是悄悄地带上门出去,一路写尽月色中荷塘夜景,和由此而产生的联想,结尾处;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联想与情感的涟漪嘎然而止,但结构上丝毫不给人有破绽之感,而是前后相称,和谐,完美。 

  三.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平实,清秀而富有表现力。 

  大量地吸收口语体的语言,因而使朱自清的散文表现一种明白、通俗、平易的朴实本色。读他的《儿女》、《给亡妇》、《背影》等佳作,如与你在拉家常,自有一股亲切味。但朱自清对口语不是掇来就用,而是经过艺术加工、改造和锤炼,赋予这些口语以特殊的;达意;作用,又给人以清秀感。注意语言的艺术锤炼,是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第二个特色。以对梅雨潭的;绿;的描写为例,;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颜色,可视而不可触,但在朱自清的笔下;绿;变成能触动的有生命物体。;心随着绿的潭水摇荡;,作者却说;心随着潭水的绿摇荡;,这一次序的变化顿使;绿;活起来。作者用了一连串拟人化的比喻来写;绿;:;松松的皱结须着,象少妇抱着的裙幅⋯ .象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象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这使我们不仅看到了;绿;, 而且能触到;绿;。象朱自清这样富于表现力又具有个人独特语言风格的散文家,在五四时期的散文作家中,确实为数不多。朱自清无愧于;白话美文的模范;。 

  朱自清的一些描写山水的名文,也都寄寓着他的人生态度,反映了某种人生。《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魅力,不只在他所描写的秦淮河的浆声、灯影、薄蔼和微漪,更在于它让人想起《桃花扇》及《板桥杂记》所载的;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秦淮河的船所以雅丽过于他处,而又有奇异的吸引力的,实在是历史的影象使然了。;今日的秦淮河繁华、哀伤,一如明末,繁华的景象留给作者的是哀愁,而这哀愁来自于对繁华背后的不幸人生的同情。《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荷塘月色》是写景的名文,更是抒情的名文,融情入景,以情见长,是朱自清散文风格的艺术魅力。 

  朱自清散文文人气颇重。重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最主要的特点,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以情胜;,是很有见地的。朱自清的文学活动从新诗创作开始,诗歌重情的特点自然地影响了他的散文。短短一篇《背影》感动着几代读者,就因为它感情的真挚、纯朴。有情才有文学,才有;美文;。纯真的情是朱自清散文的灵魂,决定着他的散文诗美的性质。 

  朱自清长于写景,《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绿》等名篇都表明了他观察细致、描写精确的特点,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比为中国画中的工笔画。朱自清写景描形、摹声、敷色、设喻、拟想,均面面俱到,一笔不苟,将人人眼中见、心中有、笔下无的景象闲闲叙来,细细描出,勾勒出赏心悦目的图景,领略并沉醉于情、理、趣、景相融为一的艺术境界。朱自清的散文是文人学者型的,这是他的个人特点,同时又显示着新一代文人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联系。

【篇六】朱自清散文《家》

  朱自清是一位我很喜爱的作家,在他的这本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那篇《匆匆》。

  谁匆匆的走了,谁又匆匆的来,来去匆匆,而带走一切。是时间,是我们宝贵的时间!它逝去时是那么的悄无声息,不知不觉。

  它一去而不返。说话时,它从你的一言一语中逃走;吃饭时,它从你的饭勺中溜走;洗手时,它从你的手指尖中流走……是让人多么的无奈!感到惋惜。

  作者所描写的一切,都深深打动了我。我不禁汗泪如流。为何时间走的这么快,为何又不复返?它们到哪里去了呢?其实时间,是有痕迹的。一张张稚气的脸上,经过时间的洗礼,会变得皱纹满颊;年少时的健步如飞,如今却蹒跚;铿锵有力的声音,让时间造化的苍老。对于它的匆匆,我们怎能坐视不管?让它扬长而去?这样的话以后懊悔也来不及。应该让我们度过的每一分每一秒变得有价值。

  比如说,读一本书,拾取书中的精彩段落,学以致用;做一件好事,不留名也会被人默默称赞;解一个难题,通过自己的思考将障碍物消灭,也是一种成长……还有好多好多,我们值得去做的事情,我们又何尝不做呢。

  就像我读了《匆匆》,知道了时间的贵重,懂得了去珍惜它,使我不再虚度我的时光。这可能会改变我人生的路向,你说,我是不是突然间拥有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呢?

【篇七】朱自清散文《家》

  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正像"糊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但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昨天忽然有人提起《我的南方》的诗。这是两年前初到北京,在一个村店里,喝了两杯"莲花白"以后,信笔涂出来的。于今想起那情景,似乎有些渺茫;至于诗中所说的,那更是遥遥乎远哉了,但是事情是这样凑巧: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朱自清《一封信》

【篇八】朱自清散文《家》

  朱自清的散文既是优美的艺术品,又展示着崇高的人格魅力。其文明净的色彩、素雅的风致能引读者进入奇妙的境界,他对风物人情的形象描绘,;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认真品味探究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艺术特色,吸收其创作经验,对于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写作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好的散文常常兼有诗情与画意。朱自清的散文就在我们的眼前展开了一轴轴充满诗情的画幅,他所创造的画面自成一格,笔触细腻,但又不是浓妆艳抹;构思简洁,于朴素中显出风华,平淡中显出腴厚。他的笔墨挥洒自如,把自然景色、物体状貌勾画得栩栩如生,使读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1文中有画。《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绿》,写的是瑞安仙岩梅雨潭的景象,使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随着作者的指点游览了梅雨潭,领略了其中的神韵和风味。作者在梅雨潭的美景中,捕捉到一个鲜明的特征,集中描写一个;绿;字,把那奇异的绿色写得可以追寻,可以拥抱,可以醉人,甚至可以馈赠。作者不但写出生动的画面,而且还把自己美好的幻想和志趣融入画意,把这个可爱的;绿;化为;有我之境;:;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然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用手拍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吗?;这是多么新鲜别致的名字:;女儿绿;!这名字又包含着作者多少美好善良的愿望!我们从这些描写中不仅叹服作者那生花之笔,还看到了他那如潭水般清澈明净的心。朱自清是写景的能手,这篇《绿》就是一个明证。

  2;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朱自清的散文优美,不仅在于形象地描绘出风物人情,而且在于有诗味。他善于把写景抒情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诗的意境,把读者引人一种艺术境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是一篇将自己内心的感情融化在所描写的景物中的佳作。作者想听歌妓唱歌,但又从人道的立场出发,同情她们的遭遇,加上;道德律的压迫;,便拒绝了点歌。这时,作者的理智和情感发生;重复的争斗;,不由得;盘旋不安,起坐都不安宁;了。于是景由情变,;清艳的夜景也为之减色;了,呈现出的则是冷清清的月光,黑漆漆的夜色,黄渺渺的灯火,森森的水影,汩汩的桨声。它反映了作者在当时的环境中,想超脱现实而又无法摆脱现实的矛盾心理。作者融情于景,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对客观景物的描写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使景色产生了诗意。

  二、语言清秀精美且富有风趣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朱自清散文艺术的高度成就和他的语言修养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形成了自己的语言风格,前期创作稍有着意为文之感,后期则更为成熟自然。他的散文语言既有平易质朴的一面,又有清丽优雅的特色。

  朱自清的散文用朴实平易的语言,体现出他过人的风致,平白如话却浅中有深,平中见奇。在《春》里,整篇作品用儿童口语写成,语言文字简洁朴素,充满了孩童情趣,却意蕴隽远。青草具有很旺盛的生命力,作者用;偷偷地;、;钻出来;形容它在人们不知不觉间就长了出来。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幼小植物的质地。;绿绿的;写春草的颜色,春草长出后不仅又高又长,而且蔓延得很快,因而;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满;写出了春草范围之广。作者又写了孩子们的可爱,在草地上;坐着;、;躺着;、;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充满了孩童情趣。;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几个数量词表明孩子们可以在天然的运动场上随意去玩,什么都试试,尽情而至。;风,轻悄悄的,草,轻轻绵绵的;写出了春草的姿态。叠词;轻悄悄;更见风的柔和,;软绵绵;更现草的娇嫩,同时表现出了孩子们的舒服劲。作者在写春草时,只是把景物直白地说出来,没有任何华丽的修饰,形容词也不滥用,然而收尾用得自然,用得恰当,同样使人觉得美。

【篇九】朱自清散文《家》

  我曾经读过冰心老人在80岁时写的一篇散文——《家》。冰心在文章中写到她一生到过很多地方,也住过很多地方,但让她魂牵梦绕的还是她家的老宅,冰心在文章中说,梦里坐洋车回到剪子巷,住着她的父母和弟弟的剪子巷,才是她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冰心说:;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

  家,也许是我们所有人梦里最多去、最眷恋、最牵挂的地方。月是故乡明,家,是诗人心灵最好的最后的归宿。

  读着冰心老人80高龄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耋耄老人在夕阳下,独立桥头,远眺前方,目光灼灼,老泪盈眶,那是她家的方向。

  猛然想起两句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黄鹤楼中的句子。望着那烟波浩渺的滔滔江水,让人愁的是太阳落山了,家乡啊,你在何方?诗中的;日暮;,难道不可以做;人生之垂暮;之解吗?人在垂垂暮年,往往比年少时更思念家乡,所以自古就有;叶落归根;之说,特别是那些远在异国他乡的人们,即使是生死他乡,也要把尸骨埋在家乡的土地上。

  由此看来,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一个由家出发再归来回到家这么一个圆周运动,是一个由一个家到另一个家的漫漫旅程。所以我们说的;在路上;,实际是在回家的路上,是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路上。于是便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家,是诗人眼中那轮明月;便有了王维的;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中的那朵寒梅;便有了马致远笔下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便有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那份期待;便有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似箭归心;便有了;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

  我想,每一个人大概都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肉体的,一个是灵魂的。出生时,我们的肉体栖身于父母的家,慢慢长大后,我们不再满足于那个只供我们肉身栖息的家,我们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家。于是,我们与爱人一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此时我们的灵魂并没有安分,它逐渐长大成熟并开始不安的躁动,它开始流浪寻找栖息地,它也需要一个;家;,那个;家;不一定很大,却装得下那颗不安分的灵魂;那个家不一定富丽堂皇,却一定要干净明朗,免得把灵魂弄脏。这个家是一个人灵魂的栖息地,是一个人的全部精神之所在,是一个人魂之牵,梦之绕。有了这个家,我们就可以抵抗任何风雨,不惧怕任何风暴。

  可是,我的那一个;家;在哪里呢,在普救天下的《圣经》里吗?在爱人的心里吗?在我爱的文学里吗?又想起崔颢的那两句诗,;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家,也许,就在你暮然回首时的灯火阑珊处。

【篇十】朱自清散文《家》

  从二连浩特回来,我就一直想写一篇散文。这倒不是因为我有这方面的特长,而是那里的景色实在让我有一种创作的冲动。可是我从来没写过写景散文,不知如何下笔。多年来,我教散文,总是偏重于欣赏意境的美、语言的美,却很少涉及怎么去写,所以,我的学生除了记人记事和议论这两种文体外,几乎不写写景散文。
  在我看来,写景散文主要有三难:一难是切入点不好找,二难是篇幅拉不长,三难是理的渗入不易。想一想,还是向名家求救吧,初学写作,当然应该从模仿名家开始。名家找谁?当然首选朱自清。一来他是散文魁首,二来中学生都接触过他的作品,模仿他也能给学生做个示范。于是找来《绿》《荷塘月色》等朱氏散文,仔细研究这些文章的写法。
  先解决切入点的问题。要写的东西很多,总不能想到什么或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吧,总要找个点把这些东西管起来。这个点可以是主题,也可以是某种景物或景象。没有切入点,很容易写成流水账或旅游景点介绍手册。到一个地方,突出它的特征是什么?给你感触最深的景物或景象是什么?找到它们,用它们来管住所有的景物,散文就不;散;了。《绿》写的是梅雨潭的景色,切入点就是一个;绿;字,用;绿;来表现梅雨潭的突出特征;《荷塘月色》写的是清华园的荷塘,切入点是;月色;,一切景物都是月光映照下的景物。
  二连浩特留给我最突出的印象是什么?是蓝天。我从来没有见过那么蓝的天,蓝蓝的天给人一种纯净的感觉。纯净的天和淳朴的人民不就沟通了吗?主题也有了。对,就从天空切入。于是,我的标题有了,――;二连浩特的天空;。第一句,就模仿《绿》的第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于是我写下了:
  初到二连浩特,我一下子就被天空吸引了。
  天空有什么好写的?一个字,蓝。一个;蓝;能写多少篇幅?朱自清告诉我们了:视觉写完了,还可以写听觉,还可以写嗅觉、味觉、触觉等等,比如我写了荷叶、荷花后,不是还写了荷香吗?还可以调动多种修辞手法来写,比如我写荷花不就连用了三个比喻吗?;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20多个字就出来了。还有,正面描写不够用,还可以侧面描写嘛。比如我写梅雨潭的绿,不就用了大量篇幅去写绿的环境――梅雨亭和梅雨潭吗?这个地方不够写,还可以写别的地方来进行比较。比如;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多种手法齐下,还愁篇幅拉不长吗?
  茅塞顿开。可一种颜色似乎只能写视觉,别的感觉还真不太好写。那就先不着急写;蓝;,写写别的颜色作个比较吧。
  那是一种怎样的蓝啊。我们经常形容红色为鲜红,形容绿色为嫩绿,形容蓝色为天蓝。天哪!天蓝是一种什么蓝?它现在就在我的眼里,但我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
  无法用语言来形容,都写出70多个字了,还愁没有可写的吗?再想几个比喻吧。往哪个方向打比方,就要搞清楚被比喻的事物有怎样的特点。想了想,这个;蓝;特别均匀,又特别润泽;均匀如漆,润泽如水。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句子:
  好像用油漆刷过,却均匀透亮,没有一丝刷子的痕迹;好像是凝固的,却又润润的,似乎在缓慢地流动。
  再往主题方向靠靠。前面不是已经想到淳朴的人民了吗?淳朴的人民有什么特点?心胸开阔,不争名夺利,活得轻松。对,有了。
  那是一种可以让任何小肚鸡肠的人都变得大度的蓝,是一种可以让人对人生意义产生顿悟的蓝。
  蓝色只是天空的背景,天空还有什么?白云。对,该写白云了。白云有什么特点?一朵一朵的,像厚厚的棉絮,和我所生活的城市的云不一样。那就和我所生活的城市作一个比较吧。
  如此令人惊叹的蓝其实也只是背景,真正让天空灵动起来的是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云。在我所居住的城市里,几乎已经没有云朵的概念了。即使是晴天,云也多是条状的,薄纱状的,即使有成块状的,往往也棱角坚硬,缺少流畅的曲线。而且因为天的色彩并不清晰,所以云和周围天的界线也有些模糊。
  那么,二连浩特的云到底什么样?该正面写了吧?直接写真难,那就打比方吧。;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对,有这样的,有那样的,能找几个是几个。;朵;不是花的量词吗?那就把这些云往;花;的方向形容吧。
  而二连浩特的云让我真正体会到;朵;的概念:曲线柔和清晰,花瓣层次分明,开合自如,浓淡相宜。有含苞待放的,也有竞相怒放的;有金枝独立的,也有花团锦簇的;有身着素雅白裙的,也有被霞光涂抹上彩妆的。深吸一口气,好像空气中都弥漫着花香。
  一正一反,三组比拟,云朵的形象就有了。接着该写自己的感受了吧?这样的景色当然应该让我陶醉,轻飘飘地,就像云一样自由自在。
  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天离我很近。虽然烈日当头,但有凉风相伴,心情也清爽平静。此时,我好像也如云一般,飘然而升。云卷云舒,去留无意,任凭天空的清风把我吹到任何地方。
  现在已经500多字了,如果按高考的标准要求,再有300字左右就够了。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很少有清晰的;理;,他往往是通过对景物的赞美来表现他对现实的厌倦。比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就能看出这一点。不过,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看花》却似隐似现地道出了一点理趣,他在说起栀子花时曾写道:;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也是我乐意的。我这样便爱起花来了。也许有人会问,‘你爱的不是花吧?’这个我自己其实也已不大弄得清楚,只好存而不论了。;;存而不论;的那个;理;其实就是:爱花就是爱姑娘。只是说得有些含蓄罢了。我们现在写散文,最好能写出一点;理趣;,一来满足现代散文读者追求深度的需要,二来也是为了适应考试作文材料对理性的要求。于是,我开始想;理;了。天空如此蓝,白云如此美,正是淳朴和自由的象征啊!就往这个方向引。忽然想起一位诗人写中秋的诗句:;望月,其实就是想一个人。;又联想到朱自清的;看花就是思姑娘;的含义,于是,我后面的句子也有了。
  我们看云,其实就是看我们自己。城市里呆得久了,我们已经很少有抬头望天的雅兴了,似乎天空不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为抬头看到的和低头看到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灰蒙蒙的,200米之外就找不到清晰的图像了。即使是阳光灿烂,天空也是白亮白亮的,找不到一点鲜艳的色彩。这让我们的心情总有些压抑。再加上终年为生活奔波,经不住各种利益的诱惑,渐渐地,我们离本真的自己愈行愈远。
  正如《荷塘月色》不能总写荷塘而不写月色、《绿》不能总写梅雨潭而不写绿一样,我也不能总写天空而不写地上吧?于是,我开始构思地上的百姓。写他们什么呢?当然应该往淳朴和自在悠闲方向上靠。
  二连浩特建在沙漠上,即使是最热闹的街道也没有多少人。小地方的人并不忙碌,脸被阳光亲得红黑油亮,漾着一种满足。三三两两的行人慢悠悠地踱着步;生意人因为购物者并不多,大多数时间是懒洋洋地靠着座椅,眼睛半眯着。因为房屋都不高,地也很平坦,所以视野可以扩展得很远。只有偶尔一两声汽车的鸣笛,才让你忽然省悟:这里毕竟是一个有着交通规则的城市。
  该把主题表达得明白些了,不然有人会说我主题模糊了,尽管散文贵在含蓄。地上的百姓和天空有什么联系?
  只有这种的天空才能孕育出这样随遇而安、心灵宁静的人民。他们并不经常望天,因为蓝天白云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却总是不由自主地想看天,因为这里的天空对我来说是稀罕物,我并不能长期拥有。
  我喜欢这里,但我还得离开,我得表达一下依依不舍的心情。
  就让我的心灵在这儿小憩一会儿吧。我知道,当我离开这里以后,我可能不会再有抬头的雅兴了。
  写到这儿,本可以收笔了,但我忽然想到了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首句和尾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两句中都有;云彩;二字,正与我写的内容相吻合。于是,我把这两句糅合一下,权作结尾吧,但愿不是画蛇添足。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想带走一片云彩。
  小功告成。朱自清真是一个好老师,他的文章中都含着一些写作的;潜规则;,掌握了这些规则,写出一篇;像样;的散文也不是一件难事。现在,我们就不妨动笔尝试尝试吧。虽然我们还只是在模仿,但又有哪个创造不是源于模仿呢?

【篇十一】朱自清散文《家》

  扩展知识:
  1、作品简介:《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 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2、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6] 。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著有诗集《雪朝》,诗文集《踪迹》,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篇十二】朱自清散文《家》

  我曾经读过冰心老人在80岁时写的一篇散文——《家》。冰心在文章中写到她一生到过很多地方,也住过很多地方,但让她魂牵梦绕的还是她家的老宅,冰心在文章中说,梦里坐洋车回到剪子巷,住着她的父母和弟弟的剪子巷,才是她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冰心说:;梦最能暴露和揭发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向往和眷恋……;。
  家,也许是我们所有人梦里最多去、最眷恋、最牵挂的地方。月是故乡明,家,是诗人心灵最好的最后的归宿。
  读着冰心老人80高龄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耋耄老人在夕阳下,独立桥头,远眺前方,目光灼灼,老泪盈眶,那是她家的方向。
  猛然想起两句诗:;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黄鹤楼中的句子。望着那烟波浩渺的滔滔江水,让人愁的是太阳落山了,家乡啊,你在何方?诗中的;日暮;,难道不可以做;人生之垂暮;之解吗?人在垂垂暮年,往往比年少时更思念家乡,所以自古就有;叶落归根;之说,特别是那些远在异国他乡的人们,即使是生死他乡,也要把尸骨埋在家乡的土地上。
  由此看来,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是一个由家出发再归来回到家这么一个圆周运动,是一个由一个家到另一个家的漫漫旅程。所以我们说的;在路上;,实际是在回家的路上,是在寻找精神家园的路上。于是便了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家,是诗人眼中那轮明月;便有了王维的;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中的那朵寒梅;便有了马致远笔下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九曲回肠;便有了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那份期待;便有了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似箭归心;便有了;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那撩人的夜曲。
  我想,每一个人大概都有两个生命:一个是肉体的,一个是灵魂的。出生时,我们的肉体栖身于父母的家,慢慢长大后,我们不再满足于那个只供我们肉身栖息的家,我们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家。于是,我们与爱人一起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可是,此时我们的灵魂并没有安分,它逐渐长大成熟并开始不安的躁动,它开始流浪寻找栖息地,它也需要一个;家;,那个;家;不一定很大,却装得下那颗不安分的灵魂;那个家不一定富丽堂皇,却一定要干净明朗,免得把灵魂弄脏。这个家是一个人灵魂的栖息地,是一个人的全部精神之所在,是一个人魂之牵,梦之绕。有了这个家,我们就可以抵抗任何风雨,不惧怕任何风暴。
  可是,我的那一个;家;在哪里呢,在普救天下的《圣经》里吗?在爱人的心里吗?在我爱的文学里吗?又想起崔颢的那两句诗,;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家,也许,就在你暮然回首时的灯火阑珊处。

【篇十三】朱自清散文《家》

  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正像"糊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但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昨天忽然有人提起《我的南方》的诗。这是两年前初到北京,在一个村店里,喝了两杯"莲花白"以后,信笔涂出来的。于今想起那情景,似乎有些渺茫;至于诗中所说的,那更是遥遥乎远哉了,但是事情是这样凑巧: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朱自清《一封信》

【篇十四】朱自清散文《家》

  原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着。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篇十五】朱自清散文《家》

  朱自清《看花》

  在北京住了两年多了,一切平平常常地过去。要说福气,这也是福气了。因为平平常常,正像;糊涂;一样;难得;,特别是在;这年头;。但不知怎的,总不时想着在那儿过了五六年转徙无常的生活的南方。转徙无常,诚然算不得好日子;但要说到人生味,怕倒比平平常常时候容易深切地感着。现在终日看见一样的脸板板的天,灰蓬蓬的地;大柳高槐,只是大柳高槐而已。于是木木然,心上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朱自清散文集摘抄作文。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正可借来作近日的我的注脚。昨天忽然有人提起《我的南方》的诗。

  这是两年前初到北京,在一个村店里,喝了两杯;莲花白;以后,信笔涂出来的。于今想起那情景,似乎有些渺茫;至于诗中所说的,那更是遥遥乎远哉了,但是事情是这样凑巧:今天吃了午饭,偶然抽一本旧杂志来消遣,却翻着了三年前给S的一封信。信里说着台州,在上海,杭州,宁波之南的台。这真是;我的南方;了。我正苦于想不出,这却指引我一条路,虽然只是;一条;路而已。

【篇十六】朱自清散文《家》

  《朱自清散文选》读后感我已经不是第一次拜读朱先生的作品了,但每一次读总能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虚虚实实,朦朦胧胧中我不断探寻着自己的心路历程,却无法触及作者的真实心迹。

  品读着《荷塘月色》中;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这些优美的句子。读着读着我也似乎也走进了这清华大学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赏这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从中我感悟到了作者内心的彷徨与迷惘,而我的心情也随着波动起来。

  还有《背影》这篇文章,给了我无尽的感动。小时候躺在地板上仰着头看它,觉得那篇幅里笼长,语言直白无韵,便丢在一边;初一时在课本上遇到它,竟也能品味得父子亲情一二,却也只是拼命记录老师所讲,怎么可能真正感受到作者的全部真情?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感觉其文笔朴实无华,颇得读者之心,篇幅短小精悍,却在流露真情的同时,抨击大革命落败后使其家庭变故的黑暗社会,令人感动,令人愤怒!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读了《匆匆》这篇文章后,这句话被我牢牢记在心中。《匆匆》主要讲的是: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侯,杨柳枯了,有再生的时候,但是,时间去了,为什么不复返呢?是啊!时间一但去了,就无法复返。无论你在干哪件事情,时间都会慢慢地流过。想想自己,平时在学校里嬉戏的时候,在和同学玩闹的时候,时间不知不觉地就过去,终于我明白了,要做时间的小主人,利用好每一分钟,那么生活就会变得更有意义。

  散文选中还有许多感人的文章,如《春》、《威尼斯》……从一件件小事中,能够悟出一个个大道理,这些都是靠平时积累的呀!

  清茶是淡香的,咖啡是苦涩的,美酒是辛辣的,它们虽然味道不同,但都能给人们带来美好的享受,让人回味无穷。《朱自清散文选》中的文章,有的似清茶,有的像咖啡,有的是一杯淳淳的美酒。我品味着它们给我带来的美好感受,那滋味在心底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

朱自清散文《家》十六篇

https://m.gxxing.cn/meiwen/204368/

推荐访问:朱自清散文《家》 《秋》朱自清

散文精选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名家写人散文【3篇】 下一篇:高中语文散文阅读知识点思维导图【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