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3篇

2022-06-07 说课稿 阅读:

生物体是指具有动能的活体,也是物体的集合。个体有机体是指有机体,而非非有机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

第1篇: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1教材分析

   《DNA分子的结构》是编写在高中教材(人教版)生物必修2的第6章第1节。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它是在讲完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的,通过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遗传物质的认识,使学生从结构方面更加了解为什么DNA是生物主要的遗传物质;另一方面,它又为后面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和进化教学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所以说《DNA分子结构》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识记DNA分子的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

   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制作DNA平面结构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通过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DAN结构的发现历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与人合作的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讨论技术的进步在探索遗传物质奥秘中的重要作用。

   3教学重难点

   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4教学方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我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手段,采用了观察法、演示法、讨论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积极创设一个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主动探究式教学理念。

   5学习方法俗话说;受人与鱼,莫过于授人与渔;,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学会;知识,更是为了;会学;知识。在教学中,十分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途径,如: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实践等等,来开展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6教学程序

   (1)、导入(这部分需要2分钟)a.方法:语言描述通过一个当时轰动一时的北大和一广告公司的合同纠纷,引入新課。(我的引言是这样设计的:2004年3月4号,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为了迎接世界华人生物学家大会,特地向北京世纪盛典广告公司订制了一个题为;旋律;的DNA雕塑。但是本意为了纪念DNA双螺旋结构发现50年,也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以逆时针方向向上旋转的右旋DNA分子,做成了左旋。北大就说了,我要右旋,你左旋,不行,不给钱。这广告公司也不乐意,我又没有偷工减料,没少花功夫,扣钱,没门,就把北大告上了法庭。对错,自有法律公断,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哪怕是从事与生物毫不相干的行业,对了解DNA双螺旋结构,也是必要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一块来了解一下DNA的结构)就这样进行了新课的导入。b.优点:由学生比较熟悉的的事例入手,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一上课就融入学习和探究的氛围中。并为课堂教学奠定了一个轻松、和谐的基调。

  (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这部分需要10分钟)a.处理:复习细胞的化学成分,总结DNA的基本单位及组成,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三个分子的连接方式,并且指出脱氧核苷酸的命名原则是依据它所含有的碱基而定。由于碱基是新的知识点,所以可以留出短暂的时间强化记忆。【动手】每两人一组提供一个五边形/一个圆/一个长方形的即时贴和一个纸板,组织学生动手拼脱氧核苷酸,并用线段将它们连接,并给自己的脱氧核苷酸命名。b.优点:通过这些操作,学生自然而然地牢固地掌握了DNA的基本单位,为后序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课堂生动活泼起来,更好的吸引住了学生。

  (3)、DNA的平面结构(这部分需要5分钟)a.处理:从蛋白质入手,让学生回忆氨基酸是如何构成大分子蛋白质的。用类比的方法引出同样这样一个小小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也能构成生物大分子DNA。随后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读课文了解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

   【教师动手】将每小组的纸板收来,粘贴在一个大纸板上,构成DNA的一条长链,并且介绍基本单位与基本单位之间的连接方式。然后再拼出另一条长链,并且介绍碱基互补配对原则。b.优点:通过动态的演示,更好的使学生掌握链内链内和链间连接。C.扩展:板书DNA平面结构的简图的画法。两条平行线代表两条链,其上的短横代表脱氧核苷酸。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让每一位学生任意画一个含有5对碱基的DNA的片断。通过实物投影同学们的答案,很自然地引出DNA分子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4)、DNA的空间结构【呈现】教师首先播放动画展示DNA分子的立体结构,然后手拿DNA教具模型,组织学生小组讨论DNA分子结构的特点【表达和交流】(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是:A和T配对,G和C配对。

  (5)碱基计算(这部分需要5分钟)a【呈现】投影一个具体的DNA分子的平面结构。通过对这个具体DNA的观察,得出碱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由特殊到一般,得出三条碱基计算的规律。b.优点:由特殊到一般的呈现碱基计算规律,便于学生接受。

  7综述、教学反思

   以上是对《DNA的结构》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本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大胆的让学生动手,在热切的观察和热烈的讨论中,使学生主动而轻松的掌握了DNA的基本结构。整堂课,生动活泼,学生由始至终处于一种兴奋好奇的状态,成功的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我把制作DNA的基本单位的实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这对学生理解脱氧核苷酸的结构和DNA的结构非常有益。通过制作DNA的平面结构,使得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等教学重难点轻松突破。

   但学生的动手能力及时间较紧等因素会对教学效果起一定的限制。有关碱基计算问题仅管课上能听得懂,但课后面学生对变化多端的习题还是显得力不从心。

   在准备这节课的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时,我无数次的被科学家的机智、聪慧和大胆的创造性思维所打动,作为教师我不只要激励我的学生勇攀科学的高峰,同时也要不断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教学教研领域有所建树。

第2篇: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生物课程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本节内容是前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深化和拓展,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另一方面,此节课又为后面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等内容的学习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

  本节内容在知识方面并不难,也不多,如何挖掘教材内涵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态度培养是本节课的关键。与原教材比较,新教材最大的变化是:没有直接讲述DNA分子的结构特点,而是首先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这样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从而在情感方面得到启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学过DNA的相关知识,对DNA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只是停留在表浅的记忆中,对于DNA的构建原理、构建历史、空间结构并不是很清楚。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拓展学生知识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识记构成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

  2.了解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3.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的科学史,提高学生文字分析和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学生参与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进一步加深对DNA结构分子模型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DNA结构模型建立的科学史,认同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2.通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勉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取。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2.构成DNA多样性的原理;

  难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

  1.新闻导入,引发思考

  本课以新闻资料;美国军方击毙本·拉登;为材料,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拉登的替身很多,为什么这一次美国军方确定击毙的是真生正的本·拉登?待学生们回答;是通过DNA检测得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DNA检测能确定一个人的身份?继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DNA分子的结构。

  2.教材阅读,逐层深入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7页-48页,提出问题:从知识层面,各位学生有什么收获?从科学态度层面,各位学生有什么启示?通过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对DNA分子结构有大致了解,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发展和高中学习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要受到失败和挫折,但我们要像沃森和克里克那样坚持不懈,我们的学习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

  3.挂图分析,认识结构

  将学生阅读的收获进行整理,并结合挂图总结出DNA分子的三个特点:①外侧由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内侧由含氮碱基配对形成;②A与T配对,G与C配对,构成碱基配对原则;③进一步分析脱氧核苷酸的排列特点,得出;DNA是由反向平行双链构成;的特点。

  4.模型构建,完善知识

  首先分发DNA的各个组件,要求学生构建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并对学生错误的连结进行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本单位的认识。接着展示DNA双螺旋模型的部分结构,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构建和完善。构建的时候首先要求碱基符合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接着让学生在半成品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进一步完善DNA的模型。通过此过程,希望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5.继续探索,深化知识

  邀请一位学生观看DNA的模型,说出两条链的碱基排列顺序,教师在学生的表达中在黑板上演示,在此基础上教师改变其中一个碱基对的排列,让学生思考:;现在的DNA与原先的DNA有没有区别?;;针对同一个碱基对,如果改变其在两条链的位置,他们之间有没有区别?;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DNA的多样性在于碱基对的排列顺序,而并不是DNA的化学元素,也不是碱基对的排列特点。

  6.首尾呼应,承上启下

  又回到课初的问题:;为什么美国军方能判定是真正的本·拉登?;;美国军方怎么知道本·拉登的DNA排列顺序?;学生们回答:;可以通过其父亲和儿子来判断,因为其父亲和儿子与他的DNA具有相似性;,在此基础上继续设问;为什么他们三者的DNA具有相似性?;引导学生进行下一节《DNA的复制》的学习。

  7.课堂练习,继续思考

  要求学生完成第51页的第一题,对于51页其他的题目要求学生课后继续完成。

  六.教学反思

  新课程四大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对于DNA的空间结构,与以往我们直接展示模型不同,我给每位同学分发DNA基本单位的组件,并让学生上台完成模型构建,展示的只是DNA模型的半成品,希望让学生来完成DNA的制作,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制作的过程既是知识深化的过程,又是学生学习的成功体验过程。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我增加;DNA多样性;的内容,此内容既是DNA分子结构的拓展,也让学生理解到我们学习的知识没有白学,在社会实践中它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应该说本课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

第3篇: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DNA分子的结构》第1课时的内容。接下来,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合理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首先,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2节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达到这一要求,学生要以已学的DNA的化学组成知识为基础,理解DNA分子的空间结构,自主完成DNA分子结构模型的构建。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高中生物课程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本节内容是前一节课的深化和拓展,学生能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认识基因的本质;另一方面,本节课又为后面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生物的变异等内容的学习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将对学情进行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核酸的元素组成,认识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生物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等相关知识,懂得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而且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所以教师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

  (过渡: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过程与方法】

  在建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过程中,提高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过渡:根据新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我确定了如下的重难点:)

  【重点】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难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构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将采用直观教学法、模型建构法、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兴趣。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我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观察归纳法。

  下面具体阐述我的说课重点——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共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首先回忆上一节课的内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之后设疑:DNA分子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分子的遗传信息是如何实现的?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DNA分子的结构。顺势引入课题。【板书】

  这样设计是因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深入研究本节课的认知基础,能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本节课的学习,并增加学生知识的衔接性和系统性。

  第二个环节是新课讲授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部分。

  根据教学内容,我将本环节分为2部分。

  第一部分:构建DNA分子的平面结构模型【板书】

  1.首先提出问题:DNA分子的组成单位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请用课前我给大家准备的材料展示出脱氧核苷酸的结构模型。之后,引导学生2人一组,把刚才构建的脱氧核苷酸连成长链,并请同学说明脱氧核苷酸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学生分组用实物进行展示,并用语言描述。教师予以鼓励性评价,并强调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形成新的化学键,形成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连接的长链。

  2.在此基础上,抛出疑问:脱氧核苷酸单链是无法稳定存在的,那么由这样的长链组成的DNA分子要具有怎样的结构才能稳定存在并且遗传给后代呢?此处是一个难点,因此我会指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8页的相关内容,跟随沃森和克里克的探究脚步,合作完成DNA双链结构模型构建。

  之后,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在此基础上,我强调两点:①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②两条链之间的碱基有固定的配对方式:一条链中的A与另一条链上的T配对,G与C配对,并且AT之间2个氢键,CG之间3个氢键。这种碱基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称之为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以上环节,我沿着构建模型—发现问题—补充资料—构建模型—形成DNA结构的平面模型的路线推进,分步实现了模型的建构,从而突破本节课难点。这个过程不仅促进了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知识的学习和深入理解,还能够学习到科学家善于捕获、分析信息和严谨的思维品质及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

  通过第一部分,再来学习第二部分:总结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就水到渠成了。

  第二部分:总结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特点。这一部分是本节重点。

  1.首先教师展示DNA双螺旋立体结构模型,要求学生与自己构建的平面模型相比较,回答如下问题

  (1)DNA是由几条链组成的?两条链的方向是怎样的?它有怎样的立体结构?

  (2)DNA的基本骨架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它们分别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3)DNA中的碱基是如何配对的?它们位于DNA的什么部位?

  在这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我会在ppt上展示旋转楼梯的图片,用比喻的方式引导学生归纳总结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①DNA由2条链线组成,反向平行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A与T配对,G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高中生物《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3篇

https://m.gxxing.cn/yuwen/174938/

推荐访问:dna的结构说课稿模板 dna分子的结构说课稿

说课稿推荐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小学语文说课教案集合3篇 下一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认识轴对称图形》说课稿集合3篇